提到短租房,一般人往往会因伴随而来的各种隐患皱起眉头,心生抵触;而另一方面,许多来沪就诊特别是需要放化疗的病人,医院周边的短租房成了他们的首选。其中的矛盾是不是真的无法解决呢?
徐汇公安分局枫林路派出所民警姚恺管段的医清居委毗邻中山医院,有高层商品房、商住两用楼、医院家属楼,但规模最大的还是有2000多人居住的中山新村。担任社区民警4年以来,姚恺勤走访,带着温度和感情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,充分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探索“病友之家”协同治理模式,让小区不再饱受短租房乱象困扰。
(资料图)
有需求,短租房无法“一刀切”
中山医院周边的短租房需求由来已久,其中,只有一街之隔的中山新村直线距离最近,短租房比例较高,760户中就有80余户出租。外地来沪看病的,大多是疑难重症患者,在短租房能开火做饭,较宾旅馆更符合病患和家属的需求。“病人需要专门的饮食,旅馆酒店没办法实现,而小区出租房有独立厨卫。”医清居民区书记徐鸿飞说。但原来的小区短租人员无法及时登记,环境脏乱无序,有的二房东为了赚钱甚至将短租变群租,消防、治安隐患层出不穷、屡禁不绝,小区居民怨声载道。
刚接手小区时,姚恺也曾感到棘手,几乎每天都有居民向他反映短租房内外的种种问题,甚至要他帮忙把租客赶走。但当他看到那些即使经济拮据也仍然与病魔顽强斗争的病患租客时,又觉得于心不忍。“将心比心,这些病患也不容易,但小区居民的利益也很重要,我必须做点什么。”
换思路,长效治理靠疏堵结合
有需求就会有市场,就会不断有房东去迎合这个市场,光靠堵不行,还是要疏堵结合才能取得长效。厘清思路后,姚恺会同居委一起向街道进行了专题汇报,并召集附近所有短租房的出租人,商量成立自治小组,不断修订完善管理规范,切实将短租房管起来。
他们从出租人中推选出一名组长,负责联络协调辖区短租房内外事务,从人员登记、消防设施、卫生标准到租住价格,共同协商出一套统一管理标准,明确了相应的奖惩机制。一旦有不按照规定执行的房东,自治小组将对此处置,督促其整改;情节严重的,将报告相关部门处理。
“我们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,得到了区里、街道的大力支持,边推进、边探索、边完善,目前的管理模式可以算3.0版本了。”姚恺说。目前,中山新村的短租房都使用与居民颜色不同的橙色垃圾袋,医用垃圾需要装进黄色垃圾袋,由市容绿化部门统一回收,避免产生卫生安全问题;病患入住需出示就诊记录,确保房屋只借给有需要的病患,派出所人口协管员也会同步予以登记,避免治安隐患;由于房屋结构较老,隔音隔味较差,如有其他居民反映短租房漏水、租客烧菜味道太冲鼻等问题,居委也能通过组长迅速联系到房东,督促其及时修缮房屋、为租客更换房屋,避免产生邻里矛盾。
小区自治小组自身也完成了迭代升级,注册成立了12家房屋租赁有限公司,以公司模式对小区短租房进行管理,促推治理模式不断完善,为下一步建立行业协会、加强自身监管打好基础。
真双赢,警情下降居民满意
从无序到有序,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治理,如今小区的报警数也从原本的每月40余起变成了两三个月1起,治安消防隐患基本消除。“有人管得了,有事叫得应,现在小区短租房不吓人了。”“他们垃圾都不乱扔了,有时还会帮我们把门口的垃圾带走,挺守规矩的,大家见面也都客客气气的。”“小姚警官出了不少力,真的是在为我们办实事啊。”居民们纷纷为此点赞。短租房自治小组在居民中也有了一个温馨而响亮的名字——“病友之家”。
随叫随到,不叫也到,这是居委和居民对姚恺的评价。有事没事,他都习惯在小区里多转转,多走走,听听老人们关心什么,有什么情况要反映,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。今天帮腿脚不便的老人取个药、拿个快递,明天走访租房客开展防诈宣传,一来二去,小区居民也都把他当成了自己人。
经历三年执法办案后转战社区岗位,大学学习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姚恺同样在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。“不一样的感觉,执法办案的成就感在于将嫌疑人绳之以法,而社区工作的成就感来自于小区安全隐患越来越少,居民群众的笑容越来越多。”一路走来,姚恺用情、用心、用脑,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创新社区治理的平安之路。
吴会雄
标签: